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成都(下)

朱毁毁 肯亚 朱毁毁的成都 2022-12-25



《人间成都·上》发出后,我收到了很多热切的评论和关心,来自川大历史系和中文系的两位教授也给出了建议纠错,对此我心怀感激。


你们的关注是我能长久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而这篇姗姗来迟的《人间成都·下》,也是出于对大家支持的回馈——很抱歉拖更了一个月,因为其中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字我都不想敷衍对待。



这依旧是一篇提供给从未来过成都的朋友们的指南文章,它能帮你快速地认识这座城市——至少是在某些方面。同《人间成都·上》(点击阅读)一样,本文图片与文字篇幅较长,需要一定的耐心阅读。


但我仍然希望,在这个浅度阅读的时代,我能用我唯一擅长的摄影,用这些细碎的内容,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更细腻、微小的成都。




全文共分上下两部

每部四章节,共八章节


/ 上 /

-

消失的边界

秩序中的无序

中国的中国

成姆斯特丹

/ 下 /

-

茶水社交场

平行的成都

移民的菜单

城市的碎片




图片较多,请谨慎使用流量

本文共 14000 字,大概阅读时间 43 分钟

如只看图,则大概只需 分钟






我至今都还记得小时候的那首童谣,哪怕多年未再唱起也知道手指该如何安放:


“王婆婆,在烧茶,三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儿说闲话。”


征服和史诗与它无关,耕作和苦难与它无关,它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逻辑,平淡无奇地叙述着一个不算故事的故事,它的背景只有一方天地中的茶香,还有丝儿牙尖的市井。这首古老的成都童谣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映射,有一丝令人舒服的无聊


当然,这也是成都茶馆在我心中的模样。


盖碗茶


我觉得盖碗茶才是成都的图腾。它实在是一件很可爱的发明,无限续水,防烫茶船,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这一切都为平民文化在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找到了借口。


饮茶在这座城市不是一件阳春白雪的事情,它与茶道的关系是极其微弱的——它只是一项公共生活中的手段,在众神和帝王之后,是属于平民的日常。


在梓潼桥茶馆吃饭的人们


一杯茶叶往往可以泡一天,每次我最喜欢看茶水变色的过程,从绿色变成透明的无色,那让我虚度的时间变得可衡量,变得有质感起来。喝茶从来就不是喝茶叶的品质,喝的是此刻虚度的时间。


“三十年代初,我开始跟随父亲坐茶铺,每天晚饭后,他带我到离家只有一条多街的‘第一泉’吃茶。泡一碗茶,占两把椅子,他吃茶,我面前摆一堆花生。当我把花生吃完便沉沉欲睡了。等他茶瘾过足,我已经入梦乡,父亲只好把我背回家去。”


——海粟 《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打牌的成都人


当然,在成都喝茶还有另外一层隐藏含义,在与本地人或者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交往中,一定要甄别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就像乒乓球起源于不列颠半岛但最终却被中国人发扬光大一样,起源于江浙地区的麻将被四川人民玩儿得炉火纯青,以至于本土的四川长牌如今就快灭绝。


有人说四川人的贪图享乐是因为他们曲折痛苦的历史,但我却要责怪它平坦的地形和糟糕的天气。


 平的成都街道


一位从重庆迁回成都的朋友是这样总结这两个城市的说话之道的,“重庆的路是陡的,所以只能一路开到底回不了头;成都的路是平坦的,所以不管怎么绕,都能绕到目的地。”


“平”,为话术在成都的发展提供了滋生地,而精彩的话术需要一个精彩的舞台,于是这座城市的一万六千余家茶馆联结出了一张原始的、庞大的信息网络。


鹤鸣茶社

拱背桥街的无名茶馆


如今的百年茶馆鹤鸣茶社,已然成为了旅游样板的展示面,民国时聚集在此交换信息的教师和公务员早就作古成灰,“六腊战争”的盛况也已消失大半个世纪。茶馆的社会沟通功能也许早在私改公的浪潮中就消失殆尽,没人再喝用南河水烧的茶,没人再用“坐茶铺”这个词眼,没人再讲究摆放茶盖的暗示,没人再记得茶博士掺茶的殷勤和变通······



但是茶馆作为成都的城市之魂,我依然还能看见它们飘荡在这座城市中,在所有的街道、公园、寺庙、写字楼、河畔、社区里。它们在用一种新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价值观作出释义。


它们依然是这个城市的社交场。



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的茶馆是是我大学时最常去的茶馆。其实这里并无太多亮点,只是一堆开在竹林里的、十分local的老派露天茶馆,也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它们就是现在这个模样。


但是这块府南河的半岛是怀旧的,参观崇丽阁的游客稀稀拉拉,本地老人永远在搓麻谈天,无处可去的鸟群在这里叽喳吵闹,他和河对岸那个高速发展的成都对比起来,实在像是一堆迷人的废墟。


大慈茶社


大慈茶社当然是我最爱的茶馆,不知还要再提起多少次。它十多块一杯的盖碗茶直接拉低了周边的平均物价。


寺庙中常设茶馆,本就是四川最与众不同也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点。而如今的大慈茶社却更加与众不同,太古里的世俗中藏着一份大慈寺的神圣,大慈寺的神圣中又藏着一份茶馆的世俗。每次带外地朋友来喝茶,总会得到一脸不安和罪恶:这样可以吗?


塔子山公园


塔子山公园则存在于老成都人记忆中,在阳光明媚的千禧年时期,那里是他们的郊游目的地。


那片巨大的鸟语林现在是一片冷清的繁华,数以千计的鸟儿还在这里圈养,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壮观马戏也在盛大地进行着。


鹤鸣茶社

人民公园的鹤鸣长久以来就是传统旅游的第一目的地,哪怕被游客大军挤得满满当当,也无法抹杀掉它百年茶馆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我依旧认为它是能够让人体会成都的老茶馆,人多其实无所谓,心境平和就好了。


香园·尘庐

文殊院旁的茶馆,园林式的庭院景观,与大慈茶社比起来宗教感较强,茶客会被唤做“师兄”。这里还是涉外旅游的常规目的地,有许多外国游客在这里打卡。有盖碗茶,也有壶泡茶,饭点还有素斋可以选择。


陈锦茶铺

铁像寺水街里的大戏台下,是城南新区里的一丝罕见的古朴味道,像是老成都在国际城南的一个小分身。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戏台下曾有一副对联:“余生很长,何事慌张?”

撷英园

百花潭公园里的老派茶馆,有着所有老派茶馆共通的特点:熟客、麻将、便宜。环境好,远离城市,所以这里的人也较少,但也许身旁就坐着一个不得了的人。



而在那些老街的街沿,还存在着一些服务街坊四邻的小茶馆,那是一个更真实也是更复杂的成都。你能从茶客们的口中轻而易举地获取到某个关于成都的横截面,那是在宽窄巷子、熊猫基地里所看不到的那个成都,那就是繁冗的生活堆砌出的人间成都。


成都没有江湖,如果有,那也只存在于市侩茶馆的玄龙门阵中。


下莲池街

曾发生于此的一次枪击案以这条街的名字命名,再加上下莲池在清末曾是成都的刑场,所以这片茶园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了都市传说的地方。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在春熙路走累了想找个地方打个瞌睡的老年人们。


北书院街

北书院街的老茶铺是原生的、无序的,三步五步就是一个茶馆,它所在的街区依然能够粗略地还原一些老成都的街道肌理脉络。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成都原生文化的探险家们。


十一街

十一街的老茶铺也是在上篇中提到过的,除了老街衰败破烂的文化体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这儿的美食加成。我将这里推荐给所有只想吃不想动的改开废物们。



当然,茶水社交场的阵地也在不断地转变。


九眼桥曾经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新闻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当大家兴致勃勃前来猎奇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桥头那条幽静少人的小巷子。


牌坊上“水井坊”三个字有时候会被对岸乱七八糟的霓虹灯照亮,但更长的时间它是低调的,以至于很少有人再会想起它曾是这一区域酒吧聚积的文化诱因。


水井街


这片被兰桂坊和高档小区包围的平坦地区,始终被一股来自公元十四世纪(也许)的微生物发酵味浸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水井坊已经连续生产六百多年了。


水井坊博物馆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小众景点,这里是不少品酒师、酒商、调酒师到达成都的第一 站。


水井坊


同时它也是一个安静舒服的社区,除去那糟糕的酒糟味,我认为这里的所有元素都是完美的。在兰桂坊和水璟唐内的一些国际化的餐厅、酒吧之外,这里还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许多咖啡厅。


你可以将它们理解为成都年轻人的茶馆。


URBAN PICNIC

金泉街上的咖啡馆,公认的咖啡品质。与世隔绝般的安静,正如其名:城市里的野餐。好喝。

GOOD SAUCE

滨江东路上的咖啡厅,外立面看起来像个酒吧。坐在外面的人看上去都很酷。好喝。


SHANGRILA

水璟唐里的咖啡厅,晚上入乡随俗地变成酒吧。好喝。

AMOS

躲在水井坊对岸的龙江路一条偏僻的小街上。好喝。



镗钯街,这个看上去十分罕见的名字,来源于大慈寺武僧的兵器库。在很久以前,在大慈寺的规模空前的时候,这里曾是僧人们练武的地方。


如今,这里是一片被改造为海派建筑的老街区,拥有着大量的常住人口,也受春熙路的辐射承接旅游职能,街区业态混杂融合。老式裁缝店旁边是潮牌买手店,鸡汤铺盖面被日料餐厅包围,杂货铺、汽修店中夹着书店,无数家咖啡馆和茶馆并立而行。


镗钯街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包且容。


作为曾经的镗钯街居民,我不得不承认,这条小小的街道提高了我对城市生活整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街边的每一格铺子都是一个小世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色调,可能性和选择性让我那段时间的生活


Let's Grind

镗钯街的老住户了,公认的咖啡质量,老板是WBC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十分低调的一家店,也有可能是因为门口的石柱子太挡了。


Lullaby

青莲上街很小的鸡尾酒吧,老板是个创业成功的90后。橱窗里有只耍shake的西装兔子,一直以为这是个西装定制店。


YECLIP

黄色回形针咖啡,一家设计公司的小咖啡屋。老板是李宇春的超级超级大粉丝,所以店里是玉米的黄色。最近还出了个鬼畜的红椒咖啡。


崇德里·谈茶

曾经最喜欢的加班地,由崇德故居老房子改造,茶是盖碗,保留着老虎灶+人工续水的优良传统,不过人家的老虎灶是烧电磁炉的。


无早

其实是在隔壁青莲上街,不过也在镗钯街的辐射范围。网红店中的文艺女青年。


镗钯街小店

镗钯街的每一个门面都是小小的世界,需要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像认识朋友一样去筛选,去排查。那个过程是快乐的。



少城是另一片被茶馆和咖啡馆包围的地区,它实际上是一片泛化的区域,并非特指宽窄巷子或者少城(人民)公园,而是以长顺街为中轴线,两侧分布着的58条鱼骨状的街道、4个大型社区。


“黄瓦对红墙,长发对吉祥……”,这里的街道名称大多沿用了清代满城的旧街名。少城是那个遥远的帝国首都在蜀地的一份拷贝,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满人把对北京的思念化成了一条条胡同状的街道。



少城的一部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一位伟人来到成都又离开成都,存在千年的城墙便在短短的半年内被全部拆除,成都的“大城”也随之消亡。然而“少城”却靠着它奇特的街道形状留了下来,在它的大街小巷中,你仍能看到许多“异化”但却依稀可辨的老城街道肌理。



少城是成都最能带给我惊喜的地方,到处都能找到些许古老的遗迹。而这些过去的遗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往往保存着一些过去的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念,塑造着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这样的生活氛围,让老式茶馆和新式咖啡店都能繁荣生长。


成都画院

宽窄巷子的隐藏菜单,看上去是个美术馆,其实呢还有个茶馆。


长发街

大名鼎鼎的老派川菜馆“玉芝兰”和新派川菜馆“不二的小屋”并排而立。


商业街

特别的安静和干净,因为旁边就是成都省委。


支矶石街

民宿+茶馆+按摩店=游客们的成都旅游一条龙。


平安巷

看上去是个教堂,其实呢还有个茶馆,还有一家新加坡餐厅。

栅子街

人气咖啡厅NOK NOK的所在地,是单行道,所以岁月静好。



每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会有一家偏爱的茶馆,就像每个香港人都有一家埋藏在心底的私房菜,它们散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你需要亲自前来,花一些无谓的时间做一些无谓的事情,你便能得到你自己的私房“茶馆”。





“成都北到火车北站,成都南到海南。”

——微博网友


生长是一座城市永恒的命题。


从秦代开始,成都就一直盘踞在府河与南河的环抱之处,沿袭着龟城“不南不北,不方不正”的城池格局。两千余年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每一寸的城市土地都埋葬了太多历史。


如今的成都中心依旧是三千年前的成都中心,过于集中的城市资源不断更新叠加,新和旧的矛盾正在不断上演。



但最近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老城,最重要的,不是建筑,是格局”——如果成都的“格局”还在,那么所谓的“老成都”就还在,文脉也能流传。


成都如今的一路向南,也许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成都母城的“格局”保育留下了喘息的空间。皇城、大城、少城的去职能化,也让一脉相承的城市肌理得以保存。


传统意义上的成都大城


如今,城市的重心正澎湃壮阔地涌向成都以南,那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摩登都市,虽然人们依然称之为“成都”。



“这里犹如从其他城市拼贴而来的一块飞地,满目摩登,煌楼林起,但这一派新潮和现代并不属于那个逝去的成都。它只在城市宣传片的‘经济’部分展现,它也大多在讨论房价时被人提起,它是上班族潮汐来往但不久居的异地,它也是成都日渐蓬勃的野心和未来。”


这座平行的成都,为未来提供理想的构设,也为过去留下喘息的余地。



我的朋友圈里有人这样描述这座立交桥:桥的北边住着一个老年人,桥的南边住着一个年轻人。


事实上我对它的南边了解甚少,更多的时候只是乘车顺着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它就从窗边呼啸而过。它就像是这座古老城市的一个梦,它与成都的过去是完全割裂的。


我无法用文字描绘出这个梦,所以只能用拼接的图片,将这座南边的巨大城市拼凑出来。





火车南站-天府立交


金融城-交子公园


锦城广场


桂溪公园-世纪城


世纪城临时天桥


天府一街片区


天府二街片区


天府三街片区


天府三街片区


秦皇湖-西博城


秦皇湖


·

·

·

·

·

·


城南还在拓展



城南的建筑


城南的建筑对未来是不设防的,是大胆的,它们的造型结构千奇百怪,仿佛来自未来的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彰显出了这个古老城市决心迈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城南的人们


但生活在城南的人们,却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是新成都的第一代移民,在未来到来之前,他们要像勇敢的拓荒者一样,在这片文化的荒漠中,把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用力地栽种到这片钢筋水泥、玻璃天幕中。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孤独的传教士。


麓湖麓客岛


所幸的是,他们没有丢掉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在这座崭新的城市里,在高楼耸立的夹缝之中,有某种东西是主命题。它关于水,关于湖。


府南河的全盛时代过去之后,成都人对水城旧梦的一直有种柔软的渴望,而麓客岛就是这种渴望的例证。



麓客岛是被明澈的湖水环抱的,它是成都少见的岛屿地区,更重要的是,目前这里是对公众开放的。


岛上的活动是丰富的,如同一个遗世独立的小城市。在集装箱里喝咖啡,在湖面上划皮划艇,在绿地上野餐,在马背上驰骋,在花丛中漫步,在丛林中穿行……与一个典型的成都式周末相比,这里的体验更新奇丰富,却有着相同的内里——及时行乐。



城南大大小小的湖,就是新成都的府南河,势必将成为塑造这座未来城市的自然根基。我们可以从这些巨大沉静的水体中,想象那些即将从湖畔生长出来的城市模样。


交子公园

成都是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地,所以顺理成章地,位于金融城核心区域的这座公园以此命名。交子公园目前建成开放的一期区域并不大,但拥有一片澄澈的湖泊,是拍摄金融城的最佳机位。


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

城市中轴线从桂溪生态公园正中贯穿而过,这里是被高楼大厦环抱的一方净土,闹中取静,拥有宽阔的大片草坪。紧邻着的锦城湖同样湖面开阔,环湖草木葱茏,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绿地。


天府公园-秦皇湖

与桂溪生态公园一样位于城市中轴线上,面积是桂溪生态公园的2.5倍大。这里是天府新区未来的核心区,周围水网丰富。目前环秦皇湖的建筑群已经初见雏形,令人期待。


兴隆湖

作为天府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兴隆湖是成都近年来打造的最大的人工湖,号称天府新的“生态之肾”。目前周边建设正在进行时。






食物允许被书写和记录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当我们靠相机记录眼睛,通过录音记录耳朵,通过文字记录灵感时,却没有介质能消解时空,允许我们记录气味与味觉。


“吃”是极其在场化与个人化的。



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这对成都而言真是残酷至极。


如你所见,关于这座城市的魅力、活力、自信,以及我为什么泥足深陷于这里,所有一切都和食物脱不了干系。



所以,我不打算呈上一张具有公信力的成都美食榜单,这也不是老饕写的美食评论。书写这座城市的食物再一次拉近了我和成都的距离,使那些无法被眼睛和耳朵捕获的、或微小或宏大的事物呈现出丰富的滋味,让一些沉没的世界得以重新浮现。


仅此而已。



我对川大望江校区有很深的依恋,其中味觉记忆占了五成。


这座开放的百年老校教会我许多事情,其中一门主修课是“吃”。比起食堂伙食团的千篇一律(还是要给中快餐厅加鸡腿的),我很快就对那些藏在学校周边小区里、散发着神秘香气的馆子缴械投降了。


郭家桥老小区

红瓦寺共和村


成都的美味要去破破烂烂的地方找,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成都美食精髓就在于无差别的平民化。



“火锅”并不只是火锅——这是川大南门外小区里的冷锅串串告诉我的。


一家典型的冷锅串串店


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火锅”,火热直接在这里拐了个弯,被细致地切分、过滤后呈上桌。当麻辣小月君(jun,成都方言)肝裹着红油和豆粉入口的那一刻,仿佛有一束暖阳停落在唇舌之间,比起火锅的麻辣鲜香有过之无不及(还不用担心衣服沾上味)。


钟姐串串

这是一家在郭家桥小区院坝开了十多年的资格冷锅串串。香辣的牛肉和爽脆的月君肝是必点,唯怡豆奶和蛋炒饭都是不错的搭配。


徐孃钵钵鸡

字面意义上的“冷锅串串”。灵魂是藤椒底的去骨鸡爪,相较花椒而言藤椒更为清香沁鼻,鸡爪劲道,再来一碗豆浆稀饭,夏天尤其巴适。

传统牛油火锅


冷锅串串只是启蒙,这些在成都各个角落里,致力于将各种肉类食材特色与口感优势发挥到极致的红油锅们,让我不得不叹服川渝人民在“火锅”上的创造力。


董记川道拐耗儿鱼

老店在美食聚集的少陵路片区,属于典型的重庆火锅变体,用酸菜调味是点睛之笔。在浓郁厚重的红油酸菜锅底浸泡下,耗儿鱼的腥味被压到最低,而海鱼独特的鲜美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关键是还没刺,吃起来一条接一条,会上瘾。



爱妻牛排火锅

作为川西最大的回族群众聚居地,成都青白江拥有闻名西南、西北的唐家寺牛市。这家位于川音老校区外小区里的火锅,最早将青白江牛排火锅带进了成都。小区门口的三娃甜水面也推荐尝试,不过老板比较任性,吃不吃得上要碰运气。



晶晶兔火锅

双流老妈兔头、自贡冷吃兔、手撕烤兔、蘸水兔……成都人出了名的钟爱兔肉。这家火锅兔已经在西三环外的河边院坝里开了三十年,现选现杀,兔肉尤其鲜嫩。



张七芋儿肥肠鸡

芋儿鸡是重庆名菜,而肥肠鸡则源自成都彭州。当两者结合,芋儿的耙和与肥肠的浓香都令鸡肉大为增色。因为芋儿鸡必须高压锅炖煮,烹饪耗时所以需要预约。



流水的红油火锅,铁打的唯怡豆奶。在成都,无论哪种火锅,它的最佳CP永远只有一位。当唇舌受到麻辣的巨大冲击而暴走时,你只会下意识地朝老板吼一句:老板儿!一个小唯怡!不管过去多久,它始终是成都人不变的记忆和餐桌上永恒的经典。


不是豆奶的唯怡“豆奶”

成都人口中的“唯怡豆奶”,经典玻瓶里装的乳制饮品原料其实是花生。有人说它可以去油解辣,有人说它美容养颜,但我想大部分成都人喝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伴随着季节的变换,玻璃瓶可以冬天冰镇夏天烫热,适配性极强。


菜市场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这是郭家桥菜市场告诉我的。它里面可以盛着各种天马行空的美妙滋味,独一份的那种。


曹家巷菜市场


成都的美食并不只有麻和辣——这是小北门外的夜蹄花告诉我的。在寒冷的深夜,空虚的胃亟需填补时,钻出小北门,喝上一碗从中午熬到晚上的热腾腾的雪豆蹄花汤,它的软糯和香醇就是最好的慰藉。


郭家桥菜市场青椒鸡

这家藏在菜市场里的青椒鸡是我的私藏,寡淡的鸡肉被来自宜宾的鲜竹笋、青花椒和二荆条以爆炒赋予魔力,再浇上两勺鸡汤,打包拎回宿舍就是一顿畅爽的大餐。


吴氏蹄花

除了烧烤,夜蹄花是成都鬼饮食大军中的一员大将。以及这里的汤可以免费续。


后来去过更多的地方,吃过的店多了,也渐渐发觉它们的味道不是最好的。但这并不妨碍什么,它们告诉我的东西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胃里。


SHE/凤凰传奇炒饭炒面天团

最具传奇色彩的川大鬼饮食。16年来,两家本来没有招牌的炒饭炒面手推车,被学生们口口相传有了自己的名字——SHE和凤凰传奇,因为分别是三位嬢嬢和一对夫妻经营。


正如她的校训“海纳百川”,来自全国的学子们为这座百年老校带来了不同的口味和偏好,那是一簇簇不同颜色的火焰,各种味道在这里被点燃,而后汇聚、交缠、发散。


川大南门美食街


相似的烟火气同样在电子科大附近的建设路萦绕,在那条仅几十米的建设巷尤其浓厚。



我一直觉得,食物是一面镜子,不仅映射出一方水土的风物,更是人情。


旁边的科大宿舍住客人数曾达到万人之多,诨号“万人坑”。似乎是被工科生的钻研创新精神浸染,这里出现了一些不太按理出牌的食物——成都最早的烤蹄、全国首创的鸡翅包肥肠都诞生于此。



乐山老地方油炸串串

近两年成都刮起了一阵乐山油炸串串风,这种油炸和串串的结合香辣适口,讲究油而不腻,脆而不焦。


秦孃冰汤圆

今夏在抖音上大火的重庆网红小吃,而后传入成都。冰火两重天,让汤圆原本软糯的口感变得更加劲道。


建设巷


而建设路另一侧的光景,却与这里的年轻鲜活是两个世界。



“现在谁还记得它呢?也只有我们了。”


我对82信箱的了解,起始于一次不经意和滴滴司机的攀谈。师傅看起来已经不年轻了,起先沉默寡言,但提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显然有很多话亟待倾诉。



“我是80年代来的成都。那时候前苏联援建的工厂都扎堆在东边,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那个人潮之壮观。”


“那时候生产的零件对外头都是要保密的,所以家属小区都叫的代号,82信箱那个厂就是现在的SM广场。”


“当时成都最好的房子就是这里,住起体面得很。小区里啥子都有,根本不用出去。”



师傅说,当年来到这里的援建队伍中不乏东北人,面馆和饺子馆更是随处可见。钟水饺、抄手、甜水面,或许就是他们的胃和新家乡妥协的产物。



干海椒抄手

比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重庆老麻抄手,这里的抄手更为成都特色。抄手个头硕大,肉质紧实,除了对干辣椒面的极致运用,竹荪鸡汤抄手的鲜甜尤其让我惊艳。


牛水饺

和同在小区里的82信箱钟水饺一样,在这里可以吃到各种口味的钟水饺。



通过他只言片语、充满怀恋的描述,我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宏大与辉煌图景。而现在,却是一位在岁月风雨的冲刷下踽踽独行的老人。


“老”并不是贬义词。它意味着传统,意味着沉淀,意味着经典味道。



我想这里于这位司机师傅而言,就像川大于我一样,是属于少数的限定群体的,一座安放记忆的温柔乡。


工厂会拆迁,房子会斑驳,街道会更新,食物是最鲜活生动的安放记忆的容器。


海椒市钢管厂五区


位于城东的钢管厂也拥有同样的辉煌过去。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企业,从海椒市到十陵遍布着足足六个生活区。



全世界最出名的热锅串串就诞生于其中的第五区。


或许这是有原因的——从前成都东郊出产的二荆条辣椒每到秋天就在这里交易,“海椒市”正因此而得名。尽管曾经的海椒店已经难觅踪迹,到处都是飘着红油香味的美食店就是它们存在过的明证。





落舌冒菜

冒菜,“一个人的火锅”。这家冒菜号称“好吃到落掉舌头”,是资格的成都味道。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老社区,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划经济,却在多年后的今天生长出了最自然的状态,尺度迷人,层次丰富,令人感到舒适随和。


新华社区


时间的尘土在这些“城中村”们与城市之间垒起了高墙,愈发显得与现代化的繁华光鲜外表格格不入。要不是墙内探出的那几枝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气的繁花,它们或许很快就会被遗忘。


正如多数人因为明婷饭店和陆记蛋烘糕而知晓曹家巷工人村。前者已伴随着北改从菜市场搬到了街道上,而后者依然在小区内安于一隅。


曹家巷     工人村

工人村陆记蛋烘糕

成都蛋烘糕的江湖格局虽然百家争鸣,最著名的还是“北陆南贺”。带着相机去的那次恰好是阴天,老板不想出摊。


如果成都有物化符号的话,我的选择是蛋烘糕。一张仅有巴掌大的温软蛋皮不仅包容地域,还包容时间,任何你能想到的食物都可以放进来,比成都还成都。


曹家巷菜市场


除此之外,工人村外那碗地道的双流肥肠粉,一口外酥里嫩的军屯锅盔,都是我眷恋这里的理由。


甘记肥肠粉

白家肥肠粉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而这家甘记已经是超过30年的老店。手工制作的粉丝晶莹剔透,Q弹爽滑,配上重口味的肥肠,最好再加个节子。

王记特色锅盔

锅盔来自彭州市军屯镇,本质其实是一种酥油千层饼,做工复杂用料讲究。不过当肉馅的麻辣与千层面的香酥交叠入口,你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至于为什么来自成都以北的锅盔,却和来自南边的肥肠粉组成了这座城市最硬核的早餐CP,我曾经试图在网上搜寻答案。



当看到某位网友的回答后:


“你想想,当你在吃肥肠粉的时候,左手还拿了个锅盔,那是多么的引人注目啊,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有品位懂生活的人。”


突然觉得答案不那么重要了。


祥和里

一条诞生于老旧生活区里、同时还有些幽默的美食街,昼夜是两个面貌,晚上尤其热闹。


除了那些有时间纵深和人文厚度的生活区外,成都当然还拥有形形色色、尺度迷人的美食街。


香香巷

仅65米长,也因此餐馆密度极高,聚集着来自各地的美食。


奎星楼街

一条新兴的美食街,近年来热度很高。不过我觉得背后的吉祥街也不逊色。


华兴街是我最偏爱的一条。


一百年这里诞生了四川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的商贸娱乐场所——商业场,成都历史上第一家兼营川菜和西点的餐厅“楼外楼”、最早的“菜根香”川菜馆都开设在这里。


“蝉鬓轻松刻意修,商业场中结队游。

无怪蜂狂蝶更浪,牡丹开到美人头。”

——郭沫若《竹枝词》



一百年过去,如今的商业场内冷落萧条,曾经的商业巨擘早已陨落。然而场外的华兴街却余温犹在,保持着旺盛的烟火气。




盘飧市

60岁高龄的川菜馆,能吃到很少见的经典川菜——开水白菜,不过这家的味精味比较重。我还是更爱他家主打的卤菜,尤其是卤过的烤兔。



比华兴街更出名的是华兴街煎蛋面。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年纪比商业场还要大些。


据说创始人的灵感来源于丈母娘,她是一位客家人,但凡有远客来,就会先奉上一大碗铜锅煎蛋面,边吃面边唠家常。


华兴街煎蛋面

几年前老店搬到了两个街区开外的慈惠堂街。煎蛋面其实是一种非常家常的面食,味道并不特别惊艳。相比而言,浮着一层芝麻酱的红糖粽子更独特些。这里有很多老人家光顾。




事实上,川菜最早成为独立的烹调体系,起始于两宋时期开往境外的“川饭店”,它们主要经营的就是面条。


自力面店

前身是1902年创办的成都名小吃“金玉轩醪糟”。这里的素椒杂酱面,是最经典的成都面条之一。


大石人家鱿鱼面

位于大石西路,一家我尤其钟爱的面馆。臊子量大实惠,汤汁浓郁,喜欢海味面、鱿鱼风味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


与华兴街一街之隔的梓潼桥西街上还有一家面馆(或者叫茶馆)。在这家没有招牌不起眼的老店里,我看到了三十年前的成都——年轻人端起面碗大快朵颐,旁边是一桌大爷喝茶摆龙门阵,而不远处的对街,小卖部店主正窝在篾条椅里午睡。


梓潼桥西街


成都骨子里或许正如这条街般随性闲散,只有在“吃”这件事上十足较真,一碗面可以放上十几种调料。


虽然是天府之国,可四川没有海产,物产丰富却也没有特别出挑。然而,“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眼前的景色,决定了他生活的色彩”(刘瑜《送你一颗子弹》),是一个人的味蕾、而不是盘中的食物,决定了他生活的滋味。


巴蜀味苑

一家开了20年的正宗川菜馆。菜品的特色在于突出主料的原味而不压味,火候把握极佳,其中蘸水兔和鱼香味的豆瓣鱼都是我的必点菜单。 



用普通常见的食材竭尽所能地烹调出美味,是成都人擅长的。连已经固化的美食形式,成都人都能给它烹调出自己的味道。


来了寿司

你吃过脑花、鸭肠、肾片寿司吗?这是一家“不正宗”的寿司店,老店开在双楠逸霞街一个有点隐蔽的角落。寿司大多经过改良调味,很对我的胃口。



川菜可以被定义吗?


我想惟一可以定义它的尺度就是人。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回头看成都两千余年的建城史,亦是一部悲怆动荡的移民史,今天的成都人主体其实是移民后代。成都的菜单,正是他们把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美食带来这里,加以烹调改进后写就的。


就像蛋烘糕里裹的馅料,成都的菜单是说不完的。





一个城市是复杂的、变动的、庞大的,它当然无法用几个短短的中文词汇来定义。


它是由上百万、上千万块城市碎片拼凑出来的,我们与每块碎片的相遇都是偶然的,随机的。如果我们要把心中的那个城市拼贴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图画,且没有人是相同的模样。


一人一城,每个人都座属于自己的城市。以下,就是我的成都碎片。




 强光下的盲区 


旅游景点的高关注度,像是一道刺眼的强光,总是会遮盖掉其周边的街道、建筑。而这些强光下的盲区,因为较低的关注度往往人少清净,倒也可以随便走走逛逛。


柿子巷


柿子巷绝对是这个标题的首选,不起眼,又位于宽窄巷子旁边。同是少城街巷,却比隔壁两条巷子少了千万人。


零八年之前一直是幼儿园的王俊泽公馆如今矗立在柿子巷口,许多人在去宽窄巷子的路上都曾瞥到过那黑黝黝的砖木屋顶,但却从未进入巷子探寻过。许多近代名人都在此居住过,四川骨科四大家族中的杜氏骨科和何氏骨科都出自这条巷子。



柿子巷这些老房子的一楼,常常会在墙上打一个门脸,就变成了店铺。有可以占卜、算命的小馆,深藏于老门头后的私房菜,也有接地气的老杂货铺、饺子馆、茶馆,整条巷子未形成业态,生活和商业的比例恰到好处的舒服。


暑袜街

当年成都县和华阳县的分界线,也是成都最早的金融中心,曾经当之无愧的市中心,不过现在仅存始建于1937年的邮电局大楼。新中国的第一支股票也在这里发行,极具历史意义。


五昭路

市中心旁的一条小街,被两个社区夹在中间。这是一条十分冷僻的街道,在卖猪肉和蔬菜的摊位之间,有一些趋静的店铺开在这里:陶艺店、私房菜、咖啡馆。


西村大院

刘家琨的作品,一个巨大的共产主义修道院。运动场+商业体的组合,极少出现在外地游客的目的地清单上,一方面太远,一方面相较起来确实不是太出名。


穿巷子

以前还有个“不穿巷子”,现在只剩下穿巷子了。这是一个我觉得很适合拍人像的地方,玻璃天幕+老旧民房+杂乱电线,就在IFS对面,似乎一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小科甲巷

其实是春熙路商圈的一部分,和熊猫勾子合照的话,这里才是最好的机位。

华西校区

一直都觉得人民南路最棒的天际线不是那些奇怪的建筑,而是华西的青瓦飞檐。




为了明天,收藏昨天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收破烂的“大馆奴”,他的博物馆是由千千万万细碎的旧物堆砌出来的。而在民间,如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用另一个时代的遗物,还原出了那些令人着迷的年代。


化用樊舵主的一句名言:“为了明天,收藏昨天。”


保鲜    商店


位于金河路的保鲜商店是我在成都最喜欢的旧货店,喜欢一家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可能就是它黄昏时门口的灯光和飞驰人影,再加上墙面的白瓷砖,能让我回想起千禧年时的童年小城。



店内空间十分大,完整的空间被铺陈着的老家具、老物件划分成一个个区域,从清代的雕花椅到欧洲的汤匙,从木质教具到阉割刀,它像是把各个年代的碎片拼凑成了一个怀旧的市场。常有老人到店里闲逛,只是为了默默欣赏那个黄金年代的、属于他们的细节。



一山杂物    

成都最有名的旧货店,目前有红星路和大悦城两家店。除去那些了令人惊喜的旧货之外,还有很多个人风格鲜明的手作。这里还会不定期发起创意市集,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小东西展出,手工皮具、黑胶唱片、鬼马手袋、古着衣服等等。


The Mondoli's Blood

一家用很酷的方式留存时间的空间——标本。与其说是一间精致的动物标本收藏馆,不如说是老板的私人古物陈列室。同时这里白天是咖啡馆,晚上是酒吧。


毛边书局

所有居住在这个老小区里的人——无论是小朋友还是老嬢嬢,都知道在这个再平凡不过的院子里,有一间百余平方米的房子藏着几万册旧书,它是成都旧书店中的传奇。这是一家外表与实力极其不符合的旧书店,连招牌都小到可以被忽略的,但它却是由流沙河亲手书写的。(现已升级为桃蹊书院)


That Vintage

成都的古着文化并没有北京和上海繁荣,但U37里的这家古着店却令人眼前一亮。以20s-80s年代的复古女装和饰品为主,也有少量古董服饰,包括维多利亚时期和爱德华时期的衬衫、裙子、包包等。店主人就是行走的vintage展示台。




老瓶装新酒


曾经的成都遗留下来了无数老建筑,皇城坝,锦官驿,华严巷,太平街……这些极具中国古典审美的民居,光是黑白照片就令人感动温暖。然而在世纪之交的多次城市改造中,那些成片的灰瓦木梁迅速消失在了城市更新的欢呼声中。


所幸还有一些残存的遗迹,如今的拥有者为了让它们的存在更有意义,赋予了它们新的功能和结构,让这些脆弱的遗老能在这个新时代更加坚强和独立。


刘孃串串


刘孃串串其实早就是个小网红了,藏在太升南路282号的民国院子里,是原住民对老建筑的自发利用。他家只卖中午,需要提前两周预约,听上去十分“成都式苍蝇馆子”。


说来也感慨,二十多年前成都人还在以耀华西餐厅的一顿晚饭为荣;而短短二十多年后,这种院子里的老串串反倒成了稀缺物资。



菜是非常Old School的成都串串,蘸碟只有干碟海椒面,定量的荤菜串串只有牛肉和心子,十分奇特和怀旧的中式私房菜体验。还有就是,现在这种老板亲自数签签的店真的不多了。


The Abbaye比利时餐厅✖️马家巷禅院

The Abbaye的前身是远洋太古里东面的马家巷禅院,禅院曾历经沧桑,损坏严重,万幸经重新修缮保育,现在已成为太古里的地标建筑。爱杯是全成都少有的中式风格的西餐厅,它的露天庭院在夜晚格外舒服。


寄炉火锅✖️寄庐

列五中学门口的火锅店,名字取自寄庐,这栋川西老院子原先是民国革命军将军王克俊的旧宅。成都有火锅原教旨主义者钟爱的老味道,也有如今各种创新的火锅门派,而这家老瓶装新酒的店铺当然是后者。


集火实验室✖️狮马路92号

小关庙老居民区内的集火社会实验室由原成都精密仪器厂改建,它对本社区的活动免费开放,同时又为有趣的人所共享:演讲、音乐会、戏剧、派对、展览、市集……一切实验性的、先锋的、野心勃勃的展示,都可以在集火空间得到最大的关注。


1906创意工厂✖️白药厂

这里曾经是清廷四川机器局的弹药分厂,也是成都目前仅存的清代工业建筑群,现为解放军7322工厂。目前,工厂内仍然有一半进行着正常的机械制造,但是另一半已经对民间开放,不少工作室、商业和艺术空间在废弃的工业遗迹上进行改造和设计,大大小小的红砖房内孕育着创新与活力,一副军民共建的和谐场景。




“瑞士军刀”


成都有许多跨界结合的例子,茶馆在最早的时候就是一种多功能的公共场所。而如今,这样子的城市空间数量越来越多,跨度越来越大,混搭的功能让这些空间如同蛋烘糕一般美味。


盘斋    厨房+艺术空间

艺术家谢帆的艺术工作室,位于明堂创意园。它的定位是“食物画廊”,它的slogan是“研究食物和器皿的关系”,吃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能在这里找到一个联结的空间。开放式的厨房空间里有许多细小精彩的艺术作品。


New School    纹身店+咖啡店

位于东南里的小街上,是个兼具咖啡馆、纹身工作室、服饰和银饰商品的集合店,门口总是聚集着打扮复古、纹身脏辫的年轻人。如今许多店只是空喊精神口号,但New School却勇敢地将他们的价值观内核,向这个主流世界由里到外地展现。


饺子·酒馆    饺子馆+酒馆

刘家琨的设计作品,极简主义风格,位于桐梓林路。它可以是个饺子馆,也可以是个酒吧,也可以是“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一介    艺术馆+咖啡厅

一家集Gallery/Cafe/Workshop为一体的实验空间,位于市井气息浓郁的锦绣街上。它与众不同的一点便是提供了展览区域,能让周围的居民欣赏到平时躲在艺术馆中的作品,让艺术这件看起来高大上的事情,变成融入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


無同    集合体

一家功能齐全的集合店,位于望江路。在约2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合了餐饮,健身,书籍,花艺,服饰,刺青,自由办公等十余项业态。它最大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随意而自由。




阅读之必要


成都是一座爱读书的城市,整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有3463家,袁廷栋老师在《成都街巷志》中就提到过,春熙路中山广场的黄金口岸曾经有四家店,其中就有两家书店和一家眼镜店,是当时“成都文化氛围之浓厚的最佳写照”。


而在如今,在“实体书店已死”的论调下,这些书店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它们在用更多的功能自我革新。


成都方所

不折不扣的文化地标,集图书、服饰、美学商品、咖啡、植物、展览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设计师的想象中,成都方所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深邃的地下藏经阁,与地面的大慈寺遥相呼应。


三联韬奋书店

由窄巷子30号——一座名为“瓦尔登”的院落改建而来,这也让《瓦尔登湖》成为了该店销量最高的书。目前,只有周五周六是二十四小时营业,有着一棵老香樟树的阅读室,是通宵阅读的绝佳选择地。


琦竻不打烊书店

义学巷一家24小时营业的、充满怀旧情怀的咖啡书店,门脸和招牌是用上百本旧书拼凑出来的,店内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旧物、旧书、小玩意儿。店门口一个废弃的电话亭被改造成了一个只能容纳一人的阅读空间,上书四个大字“阅读光荣”。


轩客会·格调

新华文轩的24小时书店,与很多欧美独立书店相似,陪我见证过数个镗钯街的日出。


钟书阁

位于银泰in99,来自上海的书店品牌,以室内设计的高颜值著称,梯田礼堂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侘集·本屋

位于大悦城,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的作品。店里的书分类排列在粗细不一的圆柱形的书架上。


言几又

理发店、照相馆、插花工作室、木作手艺体验、进口超市、健身房,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在言几又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




私人供应


而在城市的角落,一些小而美的小店也在接待着属于自己的客人。同那些更大的、更完善的店铺比起来,它们在店主人极强的个性打理下,更彰显出“人”的性格。


老龙亭

老龙亭

成都小有名气的日式拉面店,店主,厨师,服务员都是同一个人,所以每天限量供应三十位,需要提前排队领号牌,三点排号,六点开餐。让我一直坚守这家的原因其实不是味道,而是老板的体贴和氛围的温馨,还有可能是因为我就住三圣街隔壁。


仙人小木屋

仙人是“仙人板板”的那个仙人,这个小木屋是绝对的都市秘境,躲在惜字宫街的老小区中,通过一架钢管梯子和地面相连。小木屋里堆满了极具年代感的老物件,主人会在这个极其怀旧的空间里举办小型观影会,仿佛和屋外这个世界的时间线完全割裂。


为你钟情咖啡馆

春熙路老居民楼里的情怀店,店主是张国荣的真爱粉,破旧的楼道被与他相关的海报和照片覆盖,店内也是与其相关的各种周边,每逢他的生日和纪念日都会有粉丝来此参加纪念活动。


葱油拌面

店主是“成都暖男大厨为妻子做早餐,连续600种不重样”这条新闻的当事人。


OHOUSE TATTOO

(我的夹带私货)一家很成都的纹身馆。主理人豆豆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两个月前她和纹身师拾叁为六位志愿者做了一组“只属于我的成都”主题的纹身,其中包括我。






到这里《人间成都·2018》就全部结束了,感谢你为阅读这篇文章付出的耐心和时间。


事实上,它耗光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可城市始终在不停地前行,对此我无法视而不见,相反我非常乐意看到她变得更好。


只要我们所眷恋的那些美好能在这里得到片刻留存,我就不会停止记录和书写。





本文图片受版权保护

如有盗用,法律制裁


朱毁毁

白羊座,广告狗

爱好摄影

喜欢老旧的城市、河流和大雾

热爱成都


文字

摄影

部分供图

朱毁毁  肯亚

朱毁毁  叶子文

尔见摄影/方正  

乐游Let's go  

The Mondoli's Blood

钟书阁



 拓|展|阅|读


人间成都·上


北京人在纽约,成都人在东京


平的成都,平的城市中心


2.35:1比例下的成都和成都人


在成都四年,我从未去过宽窄巷子


人在川大: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篇文章就不开赞赏啦

已经有金主爸爸给过辣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